早上,我將電影《百萬大飯店》的片頭,重新播放一次。非常喜歡這部電影,
影片中的人物,不是中產階級或金字塔頂端的份子;聚集在飯店中的人,類似
遊民、逃家的、失意的藝術家種種、種種。片子的介紹將飯店形容成『融合罪
惡與無數貪婪的樂園』,我不認同這樣的說法,聚集在這的一些,他們是性情
中人,有很直接的思考模式,弄不清楚史金納探員(梅爾﹒吉勃遜飾演)的邏
輯,他的想法是成人世界的矛盾,相對的在飯店中的人物,就顯得有點智障嗎
?在探員的眼中,或許如此。

片頭:

湯姆,在熄燈後的頂樓,霓虹燈招牌下助跑,魚躍而下,他想到幾句話,我聽
完後很動容,而且是每次。

『哇ㄠ!跳下去之後,我突然發現生命是完美的、生命是最好的、生命充滿魔
力與美麗,充滿機會與電視影像般,還有驚喜與許多的夢。這些每個人都曾經
擁有,卻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,那樣的想法震撼我,活著的時候很難看清這些
。』當他即將觸到地面的時候,鏡頭帶上放在飲料中的碎冰塊,不小心灑落在
地面上。(倒敘法)可以這麼說,我的生命兩週前,才真正開始,因為他愛上
了一位女孩。

為什麼?又會拿片頭重看,原由是當他跳下的第一個頂樓樓層,鏡頭帶到,小
號手坐在窗邊練習的情景。在幾天前,我重新買了”邁爾士﹒戴維斯“的《都
__包勃》
專輯。之前的那張,現在應該在微星人那邊,當時不喜歡,所以..
.,認為目前能夠接受更多類型的音樂,就重買了。

專題內頁導聆中寫到,老邁坐在紐約公寓並且開著窗(於是就讓我想到電影中
,小號手打開窗戶練習的情景),他耳邊傳來的是街道的各樣雜響,於是他決
定錄製一張有關於城市噪音的專輯(這算是環境音樂的概念,不過音樂中的表
現手法,並不是環境音樂)。那些人們製造出的天然聲音,從窗戶外流入,他
想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,將會成為美國音樂的主流。灌錄這張專輯,目的是想
捕捉城市中人的脈動,以及伴隨孩童成長過程中的饒舌樂。他也要讓這張作品
,在都會電台中播放,而不是少數幾個爵士樂調頻。

覺得邁爾士﹒戴維斯,總是很有企圖心的在創作,從傳統爵士樂,到後包勃樂
,然後到融合樂。最後幾年,還想讓更多的人來聽他,不管是聽他什麼時期的
作品都好。我想,這張專輯患了爹不疼、娘不愛的窘態;如果你是爵士樂迷,
真正說上喜歡後期的作品又有幾個。如果你是搖滾樂迷,你大概會捧著他的融
合樂派,當成聖經聆聽。如果你是古典樂迷,也許會聽他改編《羅德利哥的阿
蘭費茲吉他協奏曲》的《西班牙素描》。如果你是饒舌或嘻哈樂迷,你大概知
道有這張作品,卻提不起買他的興趣。

記得在版上有看過一段文章,某電台主持人,形容他創作晚期的這幾張音樂,
明顯的走下坡,有位網友不以為然的提出不同的看法,他說:「主持人是站在
爵士樂迷的立場,來看待他後期的音樂,相信很多人和他一樣,欣賞他八零、
九零年初的音樂,他有沒有走下坡,每個人的欣賞角度都不一樣。」

我購買專輯還有二個原因,就是紀念目前,和以往的想法有些不同,那是對音
樂把持的態度。雖然多數盡是些老東西,不過,只要第一次聆聽,就是新東西
。只要是不同的心情,聽著同一張音樂,那隨著情境的不同,每個心靈狀態感
受到的還是新音樂。如同讀著舊報紙,讀著潮濕的雜誌,都會因為你目前的涉
獵差異,而有新發現。二是這張作品,是他生前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,以茲
紀念。

聽專輯的第一軌《神秘的》,我想到一個團體《艾瑞克﹒楚佛》,前陣子來台
灣表演過。他們的組合是以小號和電貝司、爵士鼓、鍵盤為主,音樂已經捨棄
了較多的即興部分,轉向情境上的鋪陳。那種傳統的即興樂句,某些時候聽起
來,讓人感到過癮,卻隱約也帶著壓迫感,不是嗎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p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